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简介
峄城是枣庄市市辖区之一,是枣庄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是枣庄东城区的南部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镶嵌在稣、鲁、 豫、皖交界的淮海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的一块绿色宝石。它北靠枣庄,南通徐州,西接微山湖,东望大海,206、104国道纵贯南北,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第一”的峄县万亩石榴园就坐落在其中,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474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峄城区辖2个街道、5个镇: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古邵镇、阴平镇、底阁镇、榴园镇、峨山镇。
历史沿革
峄之名,一说 源于峄南葛峄山(俗称天柱山),一说因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古“绎”与峄同。
自夏朝在此建鄫国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凿璧偷光”苦学成才的汉丞相匡衡、“纯正清廉”的汉大司徒王良、古代奇书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都是峄地垂昭千秋的历史名人。
1958年11月21日,峄县机关由原峄县驻地峄城迁至枣庄。
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以原峄县的行政区域为枣庄市区域,隶属济宁专区。峄城设办事处,为枣庄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1961年9月12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枣庄市升为省直辖市。
1962年6月30日,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峄城区。
自1962年至今,峄城一直隶属枣庄市。
1991年10月3日,撤销古邵乡,设立古邵镇。
1996年12月25日,撤销金陵寺乡,设立金陵寺镇(鲁政函民字[1996]57号)。
1999年12月6日,撤销峄城区曹庄乡,设立曹庄镇(鲁政函民字[1999]33号)。
2000年,峄城区辖6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39980人,各乡镇人口: 峄城镇 49695、底阁镇 26023、阴平镇 30346、古邵镇 25586、金陵寺镇 17673、曹庄镇 18405、棠阴乡 29120、王庄乡 26026、吴林乡 20199、肖桥乡 12055、左庄乡 20408、峨山乡 1470、甘露沟乡 13173、萝藤乡 19458、坊上乡 17111。
2001年,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5个镇,466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5.54万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5个镇,342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3万人。
自然地理
范围
位于枣庄市中南部,东经117°23′ ~117°49′,北纬34°34′~34°48′。东接苍山,西连枣庄薛城区,北依枣庄市中区,南濒运河与枣庄台儿庄区比邻,西南与微山县相接。东西最大横距4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5公里。
气候
峄城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爱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全区年日照平均为2226.4小时,以4、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可达216.5小时。全区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略长于秋季,具有冷热持续较长的特点。历年平均温度14.5℃,全区降水较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72.9毫米。其中,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4%,秋季占16.7%,冬季占4.1%,春季占14.5%。
地形
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为低丘陵、山前平原、洼地。海拔最高点为350.8米,最低处为29.5米。丘陵分布为北面一条带,中部一大块,面积19268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0.7%;平原分布于境内中部,面积占45.6%;洼地主要分布于运河一带,面积占23.7%。
山脉
为泰沂山脉。主要山岭,大马山海拔314.8米,卧虎山290米,锅其山301.4米,坛山275.8米,棚山325.5米,大明山311米,文峰山350.5米。
河流
为淮河流域运河水系,以降水补给为主,季节变化明显。均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韩庄大运河、峄城大沙河等,总长114.5公里。其中韩庄大运河峄城段为东西走向,上接南湖,下连中运河,横贯峄境南部,可通航运,长34.5公里。峄城大沙河,古称丞河,发源于枣庄以北山区
和峄城西部山区,干流31公里,流域面积6 29平方公里,是进入韩庄运河的最大河流。
土壤
分为3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46个土种。其中棕壤土面积2602.1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萝藤乡北部、峨山乡东部和西南部,属于低产土壤,宜种花生、果树等。褐土面积34337.8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8.3%,各乡镇均有分布,宜种小麦、大豆、花生等。沙姜土面积1 330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5%,主要分布在南部12个乡镇,宜种玉米、高粱、小麦、地瓜、花生等。
植被
面积2.43万公顷。其中,草山坡,即自然植被5000公顷;林地和农田林网,即人工植被1.93万公顷。自然植被占人工植被的26%。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暴雨、大风、淫雨、冰雹、霜冻、雨淞、干热风和龙卷风等,其中旱涝最常见。东部重旱少涝,运河沿岸和甘露沟乡的南部则易涝少旱,且旱涝发生带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一般少雨年6~7年为一个周期,多雨年则带有年际间的连续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面积6.27万公顷,其中耕地3.80万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水资源总量为3.1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流量1.79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1.332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2.9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为1.7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煤、石膏、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磷、钾长石、玉石等,其中煤的储量1150万吨,石膏储量3亿吨,石灰石遍布全区。
人口民族
峄城区历来是汉族居住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居住较集中外,其他少数民族人数少而分散,多数是由于婚姻、工作在峄城区落户。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尼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129%。 全区总人口达36.4万人。
经济状况
综述
199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6420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6643万元,农业总产值1075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13万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3820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350万元,支出10636万元。居民储蓄余额7194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农业
有耕地3.8万公顷,人均0.11公顷。根据地形地势、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等,全区基本可划分为四个农业类型区:丘陵粮油林牧综合发展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7.2%;平原粮食精种高产区占33.7%;洼地粮棉生产基地区占25.7%;城郊蔬菜工副业集约经营区占3.3%。1989年10月全区实现了村村通电,1998年供电量8235万千瓦时。全区农机总动力14.9万马力。大中小型拖拉机等主要农业机械达11000台(辆),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550多台(辆)。1989年峄城区被国家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8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8000万元。
种植业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小杂粮等,以小麦、玉米为主。1998年小麦种植面积20691公顷,总产84628吨;玉米种植14601公顷,总产100069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芝麻等,瓜菜主要有芸豆、豆角、大葱、大蒜等数十种。其中芸豆年产320万公斤,远销东北、西北等16个省、市,峄城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芸豆之乡”。1998年花生种植面积1680公顷,总产5 935吨;棉花种植面积1950公顷,皮棉总产1843吨。 林果业 林业用地1.33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0%。其中有林地1万余公顷,疏林地400公顷,人造林地257.06公顷。另有宜林地3186.67公顷,其中未成林地3040公顷,荒地66.67公顷。经济林中,水果类8000公顷。其中石榴6666.67公顷,年产量5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峄城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
畜牧业 1998年底,全区各种牲畜和家禽存养量1038920头(只),其中牛6857头,马1439匹,驴10655头,骡3156头,生猪49047头,羊46031只,兔162805只,鸡、鸭、鹅共1016813只。 水产业 全区水域面积500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0.8%,在各类水面中,河道沟渠占32.6%,水库塘坝占24.3%,坑塘占43.1%。1998年,鱼类总产2238吨,产值1 566.6万元。水生植物有2门、29科、38属、53种,多为自然生长,人工栽培的有藕、苇、蒲等。
工业
峄城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近几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步伐,形成了以煤炭、建材、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陶瓷等支柱产业为主导,同时拥有玻璃、食品、医疗器械、造纸等门类齐全的新型工业化体
系。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2006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56.4亿元,其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 亿元,占全区GDP的47.8%。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2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实现利税7.73亿元,完成出口总额4300万美元。
工业门类齐全,资源型产业优势明显。峄城工业已初步形成以资源型、能源型为主,以玩具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为辅的20多个门类,主要产品已发展到300多种,主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峄城区境内现有石膏6亿吨,占全国六分之一,石灰石储量10亿吨,年产原煤200多万吨、石膏250余万吨、水泥500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水泥、石膏、煤炭产地之一。
工业投入增势强劲,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峄城区委、区政府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提出工业强区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多方融资,工业投入连年翻番。2004年以来先后新建扩建了申丰水泥、三兴高龄土、中科生态、通达电厂、佳龙陶瓷、天龙针织等100余个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6年底,工业企业中建立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当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80项,其中有4个新产品列入了省级重点创新项目计划。山东源大实业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
以股份制为主体,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6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0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18.5%;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占66.7%; 外商投资及自营出口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占29.6%。其中,区属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占15 %,镇(街)属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亿元,占85%。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化运作。
煤炭、热电行业。依托丰源公司、福兴集团通过优化煤炭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链,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的能源转化产业,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热电、生态工业、高岭土的产业链,年产原煤200万吨,发电3亿度。
建材行业。依托申丰水泥集团、新型榴园水泥、银泰膏业、台大石膏粉、榴园磁控玻璃、天柱鞋材等公司,通过实施存量资产优化改造,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现已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品种、多层次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新型旋窑水泥、平板玻璃、石膏深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30多种产品。年产旋窑水泥500万吨,石膏250万吨,石膏建材板 3000万平方米,玻璃系列产品150万平方米,玻璃钢管道70万米,新型墙体材料50万立方米。
玩具纺织行业。纺织工业是峄城区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的行业之一,是我区传统出口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化纤、玩具、棉纺织、印染、服装等门类齐全的重要的纺织工业产地。主要生产棉纱及混纺纱、服装等近20 种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玩具产量200万打,服装系列2500万件, 毛衫 150万件,纱线1000吨。
轻工业:充分利用峄城的玉米、作物秸秆、底阁桑蚕、冠世榴园的石榴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拉长、加粗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中科生态、齐鸿酒业、檀香阁酒业、东方淀粉、源大实业、海石花公司、底阁缫丝为核心,大力发展高强瓦楞纸、石榴茶、石榴饮料、变性淀粉、蜂蜜、食品、蚕丝等系列产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年产高强瓦楞纸 20万吨,石榴饮料5000 吨,蜂蜜制品5000吨,淀粉5万吨。
陶瓷行业
以北钛河和佳龙陶瓷有限公司为核心,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长陶瓷产业链,不断扩大陶瓷生产领域,开发与之相配套的陶瓷工艺品,现已形成年产日用陶瓷、卫生陶瓷、活瓷陶瓷系列产品400万件(套)的生产规模。
机械电子行业。以伟力机电为龙头,依托修林机械、三鑫电子、金波电子、诚美电子、五环电子等企业,现已发展成为集铸造、镦锻、精密机械加工、配套件等为一体的机电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大型齿轮制造业生产基地。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继续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造工业新优势,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迎接峄城工业灿烂辉煌的明天。
交通邮电
现有各类公路812公里,其中206国道25公里,兰薛、枣徐、蒙台等三条省道共57公里。地方公路有6条县道共83公里,乡村道路共647公里。1998年全区营运车辆1968台,客运量64万人次,周转量19万人公里,货运量210万吨,周转量1.5亿吨公里。京杭运河横贯峄南,水运与苏浙沪等省、市相通。境内古邵万年闸港口,经过第三次扩建后1998年货运吞吐量达到50万吨,成为煤炭、石膏、水泥等南运的主要港口。 1998年9月8日,峄城区邮电局分为邮政和电信两个局。全区有邮电机构15处,其中农村支局13处。至1998年全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9056门,电话用户12500户,营业总额1697.78万元。有邮运、电信生产及管理用车18部,直达邮路总长度120公里。
商业贸易
各种商业贸易网点主要分布在承水路及峄山路两侧,其中大型商场6个。1998年从业人员2500人,商品销售额5400万元,各种商品出口交货值4.5亿元。
城市建设
峄城区的城镇作为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的载体,198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人口3万,2003年发展到7.6平方公里,人口8.3万。1992年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各乡镇也进行了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2001年至2004年之间加大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解决了路难走、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城市照明、公园、燃气、供热、房地产开发及管理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市容、市貌的监察管理,城市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城区绿化面积3420亩,绿化覆盖率29.5 %,城市道路30.64公里。城区各种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具有了较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规划依据城市建设现状和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用地采用组团式布局,以河流为界,形成一城两中心,两轴一带,二个组团的用地结构布局。一城指城市驻地,居住人口12万人;二个中心,东区以老城为依托,结合原有商业中心,形成一个商业、文化、行政中心。西区建成一个集金融、商贸、科研、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两轴以大沙河两岸绿化带和节点绿地作为城市自然景观轴。以桃花路和承水路为城市发展轴。以石榴园为依托,形成锅其山和坛山的自然风景带。二个组团以沙河绿化为分隔带,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东西两大组团。东组团依托老城,完善、调整用地布局。主要由商业和居住区,东北工业区和吴林乡驻地组成。西组团依托老城建新城,主要以新城开发为主,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好新城,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服务。其范围为大沙河以西、南外环与206国道围合范围内,由西南工业区、西北工业区、金融科贸区组成。
2007年上半年,全区城市建设共完成投资1.5亿元,启动实施了两园一路、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绿化等建设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新农村建设
枣庄市峄城区位于枣庄市区南部,自东向西分别与苍山县、台儿庄区、薛城区和微山县为邻。全区辖5镇2个街道,342个行政村(居),36.4万人,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山地丘陵5万亩。是“中国石榴之乡”、“中国芸豆之乡”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标准石榴生产基地,枣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峄城区委、区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0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乡统筹发展跨上新台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骨干带动、梯次推进、争大求强、跨越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骨干企业规模扩张战略,全区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炭、水泥、石膏、玩具、服饰、玻璃、陶瓷、化工等企业群。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利税13.53亿元。同时,全区坚持每年培育10个民营强企的目标不动摇, 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利税13.28亿元,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2.1万个。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起步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达到71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48个,过亿元项目11个。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营造富裕生活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植壮大蔬菜、林果、畜牧、桑蚕四大主导产业。目前,以芸豆为主的蔬菜发展到30万亩,总产近120万吨;以石榴、大枣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到18万亩,石榴总产近5000万公斤;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6万亩;桑蚕发展到2.5万亩,蚕茧量达到120吨;养殖专业村达到37个,养殖小区106个,全年肉蛋产量4000吨。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部级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9个,上榜名优农产品品牌9个。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业龙头企
业30家,底阁缫丝厂等6个企业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源大实业跻身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狠抓区内外市场的培育和开拓,鲁南蔬菜批发市场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营销业务,被农业部指定为“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全区80%以上的蔬菜实现外销;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46家,带动农户21600户,年代销农产品112.6万吨。
——农村面貌呈现新气象。坚持把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环境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努力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资6980万元,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完成投资680余万元, 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新型农村医疗试点工程受益群众增加到23.5万人,占全区应参保人数的85.73%,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投资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市、区帮扶单位共支持帮扶资金物资1740.2万元,兴建经营性项目完成投资2298万元。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2万元,有的村已经提前完成了年集体增收3万元的任务目标,2520 个农户初步走上了致富奔康之路。
——和谐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发展、协调推进。为每个村培养一个大专学历的村干部,每个家庭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的“两个一”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培养法律大专学历村干部382人、法律明白人6.8万人。这一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播出。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成效明显,市级文明生态村发展到19个,“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万户。百强村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有22个村成为全市百强村。农民素质普遍增强,全区已有11.4万名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抓先进、抓示范与抓后进、抓整顿并举,突出抓好班子软弱村的整顿,特别是通过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设置,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77.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两个一”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大专生党员,每户培养一名农业科技明白人),首批120余名农业大专生党员已经毕业,3—4年内可实现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广泛推行“四步议事制”(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水平,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征途上,峄城区委、区政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36万峄城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勇气和豪迈,继续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
保,扩大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6万元,农村居民有230户、789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1万元,新办养老保险400余人,参保人数达到6.35万人。
电,投资4210万元,建成了110千伏峨山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
老,投资1300余万元,在七处镇(街)建立9处敬老院,现已完成6个,全区五老人员供养规模达到70%以上。
路,我区自2003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经过四年的努力,共投入资金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区平均每个行政村(342个行政村)拥有硬化路面2.01公里,全区100%的村实现了通路,86%的村实现了通
能,大力实施国家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自2004年以来,全区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培训转移率达到100%,创造非农收入近6000余万元。今年,将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目前培训基地招标工作已经结束,培训工作已经启动。
气,自2006年开始,投入资金256万元,新建农村沼气池1092个,建成沼气示范村19个,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环境。
今年全区计划投入资金91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500个,其中“一池三改”国债项目2470个,市级项目1030个。目前全区农村沼气建设已完成1216个,其中“一池三改”876个。
视,自2006年起,投入资金680余万元,进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今年又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实施88个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水,自2003年开始已累计投入资金6980万元先后实施了人饮解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共铺设各类供水管道3024公里,安装恒压变频24台(套),使28.51万人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规划建设任务。
学,自200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新”工程,截止今年3月份,已累计投入资金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自2004年起,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农村困难学生,2006年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00余万元,减少了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
医,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截止今年3月份,累计筹集资金1541.8万元,农民总参合人数达到60.2万人次,参合率达到80.73%。为参合农民累计报销医疗资金915.2万元。
交通线路
峄城区水陆空交通便利,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在南部穿过,毗邻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等沿海港口。西靠京沪铁路,东临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206国道、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距济南、青岛、徐州三大机场分别需要2.5小时、3.5小时和不足40分钟的车程,交通航运网络四通八达。
旅游资源
近年来,按照扩大空间、提高档次、建设精品景区和积极创建4A级景区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冠世榴园景区上档升级,集中力量建设青檀寺精品景区,景区建设每年都取得新成效,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不断开发建设,冠世榴园风景区有了长足发展,先后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文明景区、山东省十佳工农业旅游区、山东省最具成长力品牌景区。以青檀寺景点为龙头的冠世榴园风景区初具规模,旅游接待功能逐步增强。近年来,冠世榴园风景区先后获得了国家3A级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最具成长力品牌景区等多项荣誉,成为全市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龙头景区,在全市乃至省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古邵运河旅游开发正在起步,浅池菏藕开发初具规模,建成了港口渡假村。吴林街道正在开发东部石榴园-仙人洞景区,完成了仙人洞景区至城区东外环旅游道路的硬化。阴平镇着手开发万亩枣园观光农业旅游景区和文峰山红色旅游景区,新修的环山路将万亩枣园和文峰山连成一线。目前我区以冠世榴园风景区为主体,以青檀寺景区、榴园人家“农家乐”餐馆、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旅游购物商店为代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及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旅游业成为我区极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6年接待旅游人数6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 %和12%,创历史最高水平。
冠世榴园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世界少有、中国第一”的峄城石榴园位于峄城区西部的群山之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达10余万亩,有榴树530余万株 ,48个品种,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素以历史之久、面积之大、株数之多、品色之全、果质之优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冠世榴园”。
冠世榴园,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石榴林果生产基地,还是一处集自然风景、生态园林、民俗宗教、人文历史及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素有“生态游明珠”的美誉,先后被列为山东省“花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重要景区之一、省级风景名胜区、枣庄南郊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基尼斯之最、国家3A级旅游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文明景区。 冠世榴园,依山傍水、园中有园,四季有景、气象万千、异彩纷呈。古寺幽谷、俊亭巍塔、怪石异峰、流水飞泉、古木奇树、碑刻石碣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座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之中的青檀寺,经过修复完善,已成为鲁南地区香火旺盛、佛教旅游的名刹圣地。千年古檀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成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千年银杏古意盎然,荫蔽寺院。金秋送爽,红枫、银杏、青檀,红黄绿三色,构画成“青檀秋色”倒映在波光潋滟的青檀湖中,妙不可言。“金界楼”浑厚古朴,传说南宋岳飞曾在此养眼。报国塔雄峙青檀山,苍松相拥,白云缭绕。走进青檀谷,一扫尘嚣扰攘,顿感身爽心畅。漫步蝴蝶谷,望彩蝶双飞,浪漫温馨。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榴园碑林,以榴园为主题的书画艺术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园中园曲径通幽,榴林深深,千姿百态;泉水清流,终年不息;石榴仙子,神态安祥。石屋山泉、三近书院,兵部右侍郎遗风在,依稀处处翰墨香。青荫幽幽权妃墓,泉流环绕数百年。匡衡祠堂传佳话,“凿壁偷光”成栋梁。榴乡风情淳朴独特,石榴盆景园别具一格,榴园人家”让您体验民俗游“农家乐”。冠世榴园,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石榴
文化,集山水之灵气,融人文之精华,像一颗随节令变幻着色彩的璀璨明珠,镶嵌在鲁南的青山绿水之间。掩映在这座山川园林中的一处处人文古迹,是鲁南文化史的缩影,引发着不同层次的游人感造化之神奇,发思古之幽情。而今,古老、幽雅、壮丽、奇秀的冠世榴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近年来,旅游景观、设施、环境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较快增长,已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山地园林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胜地。冠世榴园,正以全新的风姿,瑰丽的风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身临其间,一路走来,令人感到犹如打开了一幅缤纷迷人的风情画卷,与大自然共鸣“天人合一”,得到纯的陶冶,美的享受。旖旎多彩的榴园美景,令中外游客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留下了美妙的赞语:冠世榴园,名扬天下,岱南奇观,齐鲁一绝,华夏一艳。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即兴作四园诗,其中一首写道:燎原星火似重现,忽作银河倾碧天。诗入奇境知何处,我乡枣庄石榴园。冠世榴园:热诚欢迎和期待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
园中园
从“一望亭”沿榴林中道路西行5公里就到了“园中园”。园 中园是石榴园的发祥地,是“冠世榴园”原始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园区。这里三面环山,榴林深深,郁郁浓荫,灿灿滴翠,簇簇榴花,烁烁诱人。曲径通幽,清泉甘美,恍若仙境。园中虽无高大建筑,但错落有致,自然和谐;古色古香,典雅大方。据传:汉丞相匡衡当年从皇苑中引来榴树,首先在这里栽植,形成榴园。历经两千载培植繁衍,逐渐形成了今天闻名遐迩的“冠世榴园”。园中园大部分石榴树树龄都在四百年左右。经风雨的洗礼,岁月的雕琢,那历史老人般的棵棵榴树,古朴慈祥,沉思凝重,千姿百态,苍劲奇崛。园中园“圣水泉”终年不涸,“滚锅泉”浪花翻卷,“恩赐泉”清冽甘甜。三泉归一,潺潺汇入“青龙溪”,将园中园滋润得绿意融融,红波起伏。传说中的榴园守护神——“石榴仙子”俏立园中,听泉水叮咚,观龙池碧波,闻鸟语花香,掬薰风沐面,面含微笑,风度翩翩。掩映在榴林中的“榴园山庄”典雅古朴,“静心轩”简洁清纯, “茗香”茶社优雅别致,“榴乡居”古色古香。
园中园是举办中小型会议的理想去处。园中园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乐园!
一望亭景区
游览过青檀风景区,沿蜿蜒榴林夹道迤逦西行四公里,便到了榴园另一个景点: 一望亭。 一望亭处原来是一小丘,1985年在小丘之上建了亭子,取名“登高一望亭”。请著名书法家高启云先生题名时,感觉字数太多,便去掉“登高”二字,题为:“一望亭”。省去两个字,更觉高雅而韵味无穷。 一望亭四季览胜,余味悠悠。
春天,春风送暖,生机勃勃,榴枝吐芽,满园紫红,柔嫩藏春,温馨祥和,其乐融融。 夏日,千壑吐翠,万株流丹,彩蝶飞舞,游人忘归,为园景所陶醉,为榴花娇容而动情。 金秋,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榴香阵阵沁人心脾。熟透的石榴咧嘴而笑,露出红的瑰丽,白的晶莹,诱的游人未尝就甜到心底。 隆冬,冰封大地,雪瑞榴园,方显榴园本色,虬干苍劲,白雪素裹,更显铁骨铮铮。“齐鲁一绝,千顷石榴花似火,映红天阁,滚滚醉人波。登高亭上,望见飞天雪。棠花坡,阴转薛索,神州古国,今日更蓬勃”。(马连礼·点绛唇·棠阴石榴园赞)更有雅者。“当晚霞褪尽,皓月东升,黛青色的山峦上,因榴叶辉映闪动点点碎银。这时候,若有三、二知已,斟浊酒一杯,虽难免谈古论今,却也不带俗念,在名来利往的间隙,净化一下疲惫污浊的心,却也似到桃花源中巡游。”(杨传珍·走向世界的峄城石榴园)
一望亭北建北仿古展厅。四壁展挂中外名人书画、摄影力作。放映厅则播放展示榴园时空的录相,让您先睹为快,穿越历史两千年,了解冠世榴园的形成及四季美景。紧依一望亭的揽翠阁,则供游人品茗小憩。
石榴仙子
园中园龙池畔,苍龙吐水童戏鲤;绿树间石榴仙子,神态安祥听泉鸣。据传,很久很久以前,石榴仙子赴王母娘娘瑶池盛会,驾祥云回仙山,被峄县境内“青檀秋色”陶醉。随手将榴籽撒下云端,冬去春来,榴苗满山,二年开花,丛林尽染,三年结果,香飘人间。王母大怒,仙榴岂可留人间,贬石榴仙子下凡间,命雷公风神毁榴园。一阵风狂雷鸣过后,榴树叶落枝残,扭曲弯转。仙子精心捆扎,培土浇水一年、二年,树更绿,花更艳,果更甜。石榴园中的榴树千姿百态是被风神吹的,树干疙疙瘩瘩是被雷公击的。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吃了石榴仙子给的石榴后,胃火全消,浑身爽快,漫步北行,只见树树奇特,苍劲奇崛,独自成景,妙不可言。石石构景,形态各异,自然合谐。泉泉清澈,长流不息,曲曲折折,汇为一溪。过溪东行,忽见一泉,如大陶罐,突突喷水。这就是当地人说的罐口泉,又名恩赐泉。据传,明·崇祯十七年,峄县地(现峄城区)大旱,方圆几十里的井、泉大都停喷或干涸,唯独这眼泉依然喷涌,这一带的老百姓就靠这泉生活下来。当地百姓为感谢它的恩赐,遂改名恩赐泉。乾隆看泉水清冽,情不自禁掬起痛饮,甘美爽口,啧啧称赞,忽听身后有少女娇叱:“先生吃了石榴又喝水,不怕再染病!”乾隆皇帝回首一看, 大吃一惊,见那少女不施粉黛,一尘不染,水灵清纯,目如清泉。宫中佳丽如云,哪个能比村姑,是不是仙女下凡。心中动情,应道:“谢谢小组,石榴甜,泉水甜,人更甜那,真是俊鸟出深山。”少女微微一笑:“先生不可言谢,水凉不可多喝,石榴可多摘一些带走。”“我一不再喝水,二不带石榴,只想带你走。”乾隆说。少女把脸一沉:“小女不敢高攀,不图富贵不图钱,只愿长守石榴园。”说罢扭头向榴林深处走去,转眼不见。从此,再也没人见到少女出现。只闻榴香漫漫,琴箫绵绵。传说石榴仙子仍在守护着石榴园。“乾隆下江南,路过石榴园。食过榴王籽,饮过恩赐泉。”这首民谣就是这个传说的浓缩。 如今,石榴仙子塑像,婷婷玉立;满面含笑,神志安然。诚邀着中外游客,祝福着人人平安!
仙人洞
位于峄城青石山。游览仙人洞,由峄城沿兰薛公路东行十里转向北二里便是。青石山又名进食山,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驻此进食,故有此名。初春青石山小草茸茸,万树吐翠;初夏,榴花似火,枣花飘香,山花烂漫,百鸟鸣唱。山涧溪流,清澈见底;顺涧北上,峭壁突兀。巧逢雨后,景色壮观,百尺飞瀑,直射涧底,“卷起千堆雪”,轰击空谷鸣。仙人洞就在这深涧的东侧半山腰上。洞内宽不过数丈,洞北侧有人工凿的石窟,里面雕刻着一尊石佛造像。洞外仙人洞庙依稀可见遗址。晨雾暮霭萦绕洞口,“仙洞悬云”的美称就由此而来。 关于仙人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古以前,有一个卖鱼人从山下走过,见山清水秀,瑞云缭绕,忽然来了雅兴,将鱼担寄放在客店,独自上山游玩。当他逛到仙人洞时,忽见霞光万道,两朵祥云缓缓而落,两位老者鹤发童颜,宽衣博带,手执拂尘飘然入洞,一边饮茶一边下棋。卖鱼人躲在洞内暗处,恍然见洞外树叶一会黄,一会绿,一会落光,也不知变了几次。待两老者哈哈一笑,驾云而去,卖鱼人才急匆匆下山,来到客店大吃一惊,一个人也不认识,鲜鱼担也不见了。他十会纳闷,问店主。店主摇头不知。他便将寄放鱼时的情景说了一遍,店主惊讶的告诉他:“俺听老辈人啦过,百多年前有位外地卖鱼的把鱼寄在小店,独自游山一去不归”。卖鱼人不信,回到故乡,全是不认识的人,一问才知都是他的曾孙玄孙。他这才醒悟遇到了仙人。“洞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从此仙人洞的传说一代代流传下来。秀丽的山水,神奇的传说使仙人洞成为游览胜地,文人雅士乘兴而来。明万历年兵部右侍郎贾三近陪钦差大臣游览后留下了《游仙人洞》诗:“玉洞苍烟古,同君一醉攀。秋深黄叶尽,雪霁白云还。……” 明给事中柴奇《仙人洞》诗更赞美了仙人洞的诱人景色:“古峄城东问祓除,春山花鸟拥肩舆,探奇更上仙人洞,石跨飞流百尺余。”如今这里建成了独特的山庄式旅游接待服务中心,被列为枣庄市旅游定点饭店。您想体验一下世外仙境的惬意吗!请来仙人洞!
匡衡墓
匡衡墓,位于峄城西南14华里,匡潭村,即匡衡故里。
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乾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候,食邑六百户。
《西京杂记》云:“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引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据史籍记载,匡衡在学习中不但刻苦勤奋,而且智力过人。他对《诗经》一书颇有研究。所以一些儒生在谈论诗歌时,都盼望匡衡出席。匡衡说诗,见解独特,使人颇受教益。青年时代的匡衡,就是一位才智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后生。因此,迎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他后来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匡衡自幼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直言极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汉书》有其传记,被列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明代主事王讴在凭吊匡衡墓之后遂作诗一首:
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廷。
貂蝉兼入相,凤雅擅传经。
日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
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型。
散金台
散金台位于萝藤乡东南,高大的土台约数十亩,台面平整见方,高出平地约3米,是当地老百姓为了感念疏广叔侄二人散金善德、济贫之恩修建的。汉宣帝时,疏广因学识渊博被召到京城,专门辅导太子读书识礼。由于他授课有方,深得汉宣帝嘉许,不久被授予太子太傅。同一时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资格被举荐为太子家令。从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辅助太子。除了每日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等典籍外,疏广、疏受还经常教导太子将来贵为人君后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体恤下情。光阴荏苒,转眼间太子已12岁,学业也大有长进。而此时,疏广叔侄二人离开家乡已六七年了。有一天,疏广对疏受说:“一个人懂得知足,随遇而安,就不至于遭受侮辱;人生及时退让,就不至于遇到危险。如今我们已功成名就,太子也已长大,我们该回故乡了。”第二天,他们便称病不出,向汉宣帝上书,要求辞职回乡。汉宣帝亲赐黄金20斤,太子也奉赠黄金50斤。回到故乡后,叔侄二人几乎天天设宴款待亲朋,乡邻有了困难,他们也慷慨赠金。日子一长,族中亲友便私下劝说:“你们不要再馈赠别人了,该留下点钱为子孙购置些产业才是。”疏广、疏受二人却笑着回答:“我们散尽金钱正是为了子孙着想啊。只要子孙安分守己,辛勤耕读,自有前程。如果给他们留下过多的财产,不用劳作就有优裕的生活,这只会助长他们的惰性,日子久了,容易变得骄奢淫逸游手好闲。我们何苦去贻害子孙呢。”听了这番话,乡亲们方知他们的用意,对他俩愈加敬重。疏广、疏受相继去世后,乡亲们感念他们的散金善德,敬仰他们的为人和学识,便在他们的故居修建了“散金台”。